
为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积极响应水资源保护号召,7月13日,捕鱼
实践团今日在实验室开展水质检测实验、GIS技术学习及工作复盘活动,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为南水北调工程环保实践注入科技动能。
上午8时,实践团成员准时抵达实验室,开始对前期沿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采集的水样进行系统检测。在为期两周的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多个重要节点,累计采集水样120余份,覆盖了干渠、支流及沿线水库等不同水体类型。
实验室内,成员们身着白大褂,佩戴防护装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开展检测工作。检测项目包括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含量、重金属浓度等12项关键指标。团队成员分组操作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精密仪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
"每个数据都关系到沿线数千万居民的用水安全。"团队成员张同学一边记录数据一边说,"我们发现部分支流水样的COD值偏高,这可能与周边农业面源污染有关,需要进一步分析。"
经过6个小时的连续工作,团队完成了首批60份水样的检测工作。初步数据显示,干渠主体水质总体良好,达到Ⅱ类水标准,但部分支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这些数据将为后续的污染源排查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下午3时,团队转入GIS技术学习环节。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现代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能够实现水质数据的空间可视化分析和动态监测。学校地理信息工程实验室为实践团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设备保障。
在3个小时的培训中,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空间数据采集、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等功能模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将上午获得的水质检测数据与地理坐标信息相结合,成功制作出南水北调河南段水质空间分布专题图。
傍晚6时30分,团队召开工作复盘会议。会议持续近两个小时,分为三个环节:实验检测总结、GIS学习心得分享和前期工作反思。成员们踊跃发言,就采样方法优化、检测流程标准化、数据分析方法等提出了20余条改进建议。
"今天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水资源保护既需要扎实的fieldwork,也需要先进的lab work。"团队队长郑同学总结道,"我们将把今天的收获转化为下一步行动,计划建立更完善的水质数据库,并尝试开发简单的水质评价模型。"
本次实践活动在捕鱼
的大力技术支持下,将持续守护这条"生命之渠"的清澈安澜。